农文旅融合发展 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泸定县冷碛镇杵坭村的实践调查
编者按 2021年1月下旬,清华大学深研院7个专业的11名研究生赴泸定县开展了寒假社会实践,他们走村入户,对冷碛镇杵坭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经验和成就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值得许多地方重视。
泸定县
冷碛镇杵坭村,位于泸定县城南17公里,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辖2个村民小组,287户,846人。泸定——海螺沟观光旅游环线贯穿全境,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全村种植红樱桃、水蜜桃1000余亩。二月樱花开,三月桃花盛,四月红樱桃,五月水蜜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图1:杵坭村航拍
农文旅融合发展,产村一体的乡村振兴举措
通过实地走访、与村民交谈等方式,实践支队了解到,过去的杵坭村,虽然资源丰富,却长期得不到开发和利用。2018年,杵坭村抢抓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机遇,申报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从此,杵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杵坭村做到了三个“坚持”:
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杵坭村聘请清华大学团队编制了《杵坭片区精品村寨规划》、《杵坭片区乡村振兴规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支撑,杵坭村成功入选省级“四好村”。
坚持项目驱动。编制项目责任清单,加快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点项目22个。引入社会资本,打造集民宿、科普基地、农场为一体微田园综合体。促进农家乐提档升级。通过以奖代补、项目整合、招商引资,完成16家农家乐向乡村酒店的改造提质,10户农家乐完成向现代民宿的改造提升,绿化、美化农家乐3家,全村发展农家乐36家。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成观景平台4个,观光步道1000米,观光亭1个,农特产品销售点4个。
坚持农文旅融合。深度挖掘传承杵坭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原创山歌千余首。成功举办十届红樱桃节,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000万元以上。2019年被评为3A级景区,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
杵坭村围绕“茶马古渡口、红军途经地、时代新乐园”新定位,深度挖掘茶马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发挥杵坭片区亲河水、亲田园优势,以花为媒、以果为介,以四季节庆活动为载体,打造集阳光度假、农耕体验、山歌文化、地质博物馆为一体的阳光康养区。探索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产村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
典型人物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
典型人物引领,对杵坭村的发展发挥了先锋带头作用。
乡村旅游创业者-黎国鹏
黎国鹏在广东打工多年后,于2005年回乡创业,成立泸定县四人同旅游开发公司,致力于开发甘孜州境内的景点和乡村旅游项目。2013年起筹备四人同山观光景点。2018年,他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培育社会主体的号召,注资600万元,建成二郎山地质博物馆。除此之外,他还发展了多项特色旅游服务项目,如一心朴门观光农业园、三舍智能民宿、四人同旅游等等,打造了集民宿,科普基地,农场为一体的微田园综合体,而且三舍民宿还是全甘孜州排名前列家智能民宿。黎国鹏积极开发文化产业,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地质文化,将其融入民宿,农家乐等,充分发挥了泸定县独特的文化吸引力。
图2:采访黎国鹏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甘孜人,黎国鹏对家乡始终怀有一颗热忱的心,以及让泸定多元文化发扬远播的情怀。每当谈到二郎山地质文化博物馆,黎国鹏的脸上禁不住浮现出自豪与兴奋的笑容。他讲述到,虽然地质文化博物馆是2018年建成,但前期自己却花了近20年的进行不断收集与积累。恰逢党的好政策,于是,他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战略,并在政府指导下,依托丰富地质资源,挖掘并打造出甘孜特色地质文化符号,不仅发展了文化,还带动了民宿以及周边旅游产业的增收,拉动了经济发展。目前,该地质博物馆仍在进一步完善中,免费对外开放,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够来到这里,对泸定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做进一步的了。同时也给更多的学校、学生、社会团体提供了一个科普、研学的教育平台。黎国鹏通过地质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让乡村旅游注入文化因素,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图3:舍智能民宿
农家乐经营者-邓安美
邓安美在杵坭村经营一家名为板板桥的农家乐。据她介绍,农家乐目前现在已经开发了5亩左右的果园,有苹果、樱桃、草莓、桃子等,每年春夏两季,日照充足,花繁果盛,园子绿意盎然,吸引了大量的客人前来参观,采摘,喝茶,吃饭。在春夏旺季基本每天都能接待100多人次,而到了秋冬淡季,农家乐则通过举办婚宴,水果售卖,特产制作销售等方式盈利。如果没有疫情影响,板板桥的流水额每年在七八十万左右。对于4年前还在外出打工,赚着微薄薪资的邓安美来说,农家乐的经营已是相当成功,她的生活富足了不少。
图4:采访邓安美
邓安美只是杵泥村众多农家乐经营人的一个普遍例子。她通过回乡创业,因地制宜的发展地区特色产业,改善了生活,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国家政策的指引。政府鼓励并引导当地村民发展具有康巴特色,集休闲餐饮观光于一体的农家乐经营模式。政府免费发苗,并派遣专门的果树农技员进行相关指导,此外还帮助大家进行热点推广宣传,举办诸如樱桃节等节庆活动。邓安美自己也会定期外出观摩学习,自学相关果园种植技术以及先进经营理念,不光自己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子,还带动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增加,每年雇佣人员费用约30多万,诸如土鸡等食材的采购也来自当地农户。
谈及未来的展望,邓安美希望能够继续响应国家的号召,通过申请贷款将农家乐提档升级,扩充果园种植类型,提升服务品质。
"特色文化+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杵坭村的发展经验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群众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同时,分析杵坭村的发展之路,可以发现“文旅融合”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支持,还是社会资本的积极加入,当地村民的积极响应,“文化+旅游”的形式带动经济的发展,都给当地带来了切实的收益。
其实,这样的模式,不止适用于杵坭村、适用于泸定县,也适用于全国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和资源的乡村。
从内生驱动力看,旅游者的审美能力在不断提升,旅游者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游览活动,而是更青睐富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 另一方面,当前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旅游产品品类也开始走向多样化,如何在众多乡村旅游品牌中脱颖而出,需要寻找差异化发展的优势。因此,要将文化元素注入乡村旅游,因地制宜,着重挖掘地方特色,塑造差异化品牌形象,为乡村旅游发展培育优势。此外,从外在驱动力来看,技术进步愈发明显,从智慧旅游建设到 5G、虚拟现实,科技进步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与文化创新,同时推动乡村旅游营销不断变革。总而言之,乡村振兴要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要用文化基因再塑造乡村旅游产业。
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塑造文化主题形象,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如泸定的红色传统,杵坭村的茶马文化、地质文化,都是特色文化主题的典型代表。在文化之外,还需要构建乡村性旅游意象,提升目的地吸引力,如杵坭村的樱桃谷,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以及参加参与式项目体验活动的需要。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首先应在主题形象上入手,总结来看有如下特点:
排名前列,坚持“两化”与“五变”的策略实施原则,即百姓生活旅游化、村庄景观化,乡村变舞台、村 民变演员、百姓变服务员、田园变市集、特产变文创。
第二,软开发旅游配套服务,包括基础建设 与村民参与; 巧开发旅游和核心吸引力,如特色藏族村落; 精开发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让文化内涵得以诠释和传承。乡村旅游地在良好的文化形象打造与品牌传播下,可以逐渐获得市场的认可。
旅游者追求的高品质乡村旅游消费需求,不再是单纯的农业旅游凝视,而是走向目的地的深度文化休闲需要。要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以及地方特色风貌,打造 以文化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在运营基础上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成立新型合作社;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地,让村民在此过程中受益,增强村民对发展旅游业的认同感与获得感; 从富有乡愁文化和乡村性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出发,营造休闲适宜的度假环境; 依托乡村景观营造独特的乡愁文化,突出“一村一品”与“一村一景”特色,打造田园式度假乡村旅游,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 以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与精品为目标,实现差异化的品牌发展之路; 更加注重多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村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保护,使村民获得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利益,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把主题形象、产业创新与产品 供给有机统一起来,以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目标;注重文化的符号化与舞台化、乡村的品牌化与形象化、产品业态的多样化与精致化。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并推进乡村振兴。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